我的比赛之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18 20:03:44 来源: 访问量:()
大家好,我是张艳艳,担任英美文学和大学英语课程,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回顾两年前的比赛经历并分享我的个人感悟。我参加了2019年河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前后经历了学院选拔赛、学校两次选拔赛、省级复赛和决赛,颇费周折。2019年是饱受历练的一年,至今万分感谢学院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关怀和鼓励,感谢参与课堂展示的同学们。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马莉院长、海盛老师、田玉霞老师以及很多前辈和同辈老师们,在此不一一赘述。
从校赛到省赛,马莉院长全方位指导了教学内容、设计、思路、语音语调、教态着装等各类事项,着眼大处落墨,着手细枝末节,时而如和煦春风,时而如战鼓擂擂。在马院长高标准、严要求的指导下,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野路子转向科学的教学设计。此外,学院选拔赛和学校选拔赛早期,海盛老师对翻转课堂独到的见解、田玉霞老师对英美文学精髓的感悟,像照亮了整个黑夜的火焰,指引我继续赶路。三位前辈都将“内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句句推心置腹,无异于绝渡逢舟,令我感激涕零。可惜我天资愚钝,短时间无法打通“任督六脉”,至今未能达到前辈们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有幸参加了省赛,并获得一等奖荣誉称号。

工作以来,指导学生参加过比赛,而唯独这次作为选手参加省文史哲组比赛。难点在于竞争对手来自文史哲各个专业,英语只是其中一个学科。比赛的魅力恰恰是由于其结果的不确定性,方才令选手们蜂拥而至。英美文学,我是半路出家,研究生期间主修翻译理论与实践,阴差阳错教了几年英美文学课。由于非科班出身,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并研读著作,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同时要创新教学设计,学习智慧课堂。用最笨的办法做自己认为最难的事,也许复杂的尽头是简单。
陈寅恪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课时有自己讲课的四条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堪称讲课的最高境界。大师的教学原则,难以望其项背。作为普通老师,当前能做到的只能是参悟前人讲过的内容,通读原著。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名著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折射,均可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例子。没有经历深读、思考、探索、求证、再深读、再思考、再求证的循环过程,是很难捕捉到作家思想上闪烁的光芒。只有常读书,反复读,多反思,才能在教学内容上常新。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学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和最难的一步。对于求知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受年龄和阅历影响,在理解原著时难以身临其境地体会书中滋味。此外,信息化时代信息容量过大,在阅读上需要甄别和引导,读消遣类书籍和阅读名著在知识层面和思维深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常常赠给同学一句话:“莫道天涯海角远,但肯摇鞭有到时。”殷切希望同学们在精力旺盛的黄金期能坐得了冷板凳,去求知探索。
《道德经》中提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忠言毕竟逆耳,乐于接受批评是“修道”的第一步。其次,学习批判性接受建议。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怎么才能有批判性思维呢?可以尝试前面提到的笨方法,通读所要学习的领域,打好地基,进而找到某一个点,镶入属于自己的一块砖,这就有了创新。最后,坚持学习,不一定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毕竟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罗曼·罗兰说过:“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变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千帆过后,才明白比赛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感,更多的是对个人意志力、自律性、时间管理、工作家庭平衡力等内在品质的磨砺。磨砺带来的是无形的力量:“惟其勇毅笃行,方显英雄本色。”回首岁月,曾经的得失皆是身外之物,保持归零心态,放下过去的包袱,轻装上阵。莎翁的名言广为流传:“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最后,借用南怀瑾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分享:“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