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邮箱

  • 办公室: wgyxy@zznu.edu.cn
  • 辅导员: wyxfudaoyuan@163.com
  • 记者站: wyxjzz2008@163.com

学习资源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学习资源

沪江英语教研课堂:四步练就地道发音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2014/11/26 21:56:45    来源:佚名    访问量:(0

1. 准确发音 —— 嘴巴动起来

要想准确发音,请记住两个关键:元音要饱满;辅音要干脆。

元音一定要发饱满、到位,特别是双元音。但是很多童鞋往往会把双元音发成单元音,比如,把/ai/time读成[tem]/ei/make读成[mek]/au/cow读成[kɔ],这样说出的英语时不准确不地道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把汉语的发音方式带入到了英语中,用汉语的发音方式来说英语。其实,汉语和英语的发声位置是有很大区别的:汉语发音时口腔前部运动幅度较大,声音比较尖,英语则是用口腔中后部发音,声音比较低沉。英语元音是通过口腔和气流的运动来发声的,因此要发好元音一定要让整个口腔动起来,不要只动嘴皮子。

学习辅音,关键是要干脆,嘴皮子要利索。比如我们常见的一个轻辅音/θ/,发这个音时,舌头要稍伸出,上下牙齿要轻咬舌尖,如果你是把this读成”zei si”that读成”zai te”,那这个咬舌音你就真得要多加练习了。辅音发音要短和轻,由于说汉语的习惯,我们发音时比较容易画蛇添足,在辅音后面加上一个元音,比如说把red读成reder,把friend读成friender,不仔细听的话也听不出来。说到这里,有没有躺着也中枪的童鞋呢?

2. 把握节奏(rhythm)和语调(intonation) —— 音乐唱起来

汉语讲究字正腔圆,每个字都会清楚地读出来,而英语不是这样的,英语有轻重音节之分,一般来讲句子中的实词需要重读,比如说名词、实意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以及代词等。虚词都需要轻读,比如助动词、介词、连词等。The streets are wide and clean.streets/wide/clean要重读,the/are/and不重读。)

英语的整体感觉,和音乐一样,是有节拍的。每个重音和他后面跟随的轻音节,构成了一个节奏群,每个节奏群在读的时候用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只要重音数相同的句子,念得时间大致是相同的。快来看下例子吧!

·为非重读音节,O为重读音节)

I think she wants to go.
· O · O · O
I think that she wants us to go.
· O · · O · · O

由此可见,以上两句的非重读音虽然不同,但由于重音数相等,两句的读音时间是一样的。有些童鞋喜欢把每个音节、每个词都读得很清楚,这样并不能体现英语的节奏之美。另外重读音节要重、长、慢,发音要清楚而响亮;非重读音节要轻、短、快,发音要模糊而短促。

英语中有五种基本语调:升调(↗)、的降调(↙)、的升降调(∧)、的降升调(∨)以及平调(→)。

说到语调,还是需要先学习一些基本的规则,比如说一般疑问句是升调,特殊疑问句是降调。总体来说,英语升调多,降调少,转折多。而汉语则是降调和平调多。教研君还是建议大家多听,多模仿,效果会更好,这个下面会提到哦~

3. 注意连读 —— 懒人当起来

汉语中的这样子,变成网络用语酱紫你知道吗变成你造吗,就是一种连读现象。

同样,英语也有连读现象,比如:Thisisa rightanswer. 连读有很多规则,比如以辅音结尾的单词,后一个词是元音开头,要连读,比如:Putiton, please. 这样的规则还有很多,是没有必要死记硬背的。只要记住连读本质上遵循的是最小省力原则,即最少的努力达成最大的效果。大家在练习的时候,怎样能轻松发音,怎样能偷懒,就怎样来。

4. 模仿(Imitation)复述(Repetition)——法宝用起来

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是前提,只有熟练,会话时才能流利。今天教研君给大家推荐两大法宝,要想做到熟练,首先要学会模仿,其次要学会复述。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模仿一定要在完全掌握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越来越糟糕。

教研君认为,与其花大量时间去琢磨一些发音规则,不如花时间去模仿一段演讲。通过对这种鲜活语言片段的反复模仿,你的口语会在不经意间迅速提升。

用复述来训练英语口语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是在书面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复述其大意,另一种则是听完一篇文章后复述。教研君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方法。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初可以从短篇开始,听完后就开始复述,并不是说一字不差地说下来,可以基于对原文的理解,说出大意即可。记得把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听力水平、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哦~

一一文章摘自《沪江英语网》

一一学生记者:毕艳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