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中诗外译之路 与中国文化自信讲座
作者: 田方 发布时间:2017/11/22 13:40:00 来源:佚名 访问量:(0)
2017年11月21日下午2:00,外国语学院于文汇楼A401举办“中诗外译之与中国文化自信”讲座,主讲人为外国语学院团总支副书记高静老师,颇具水墨风格的ppt把我们带入到中华文化浓厚的底蕴之中。此次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中国翻译之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这句话出自唐三藏之手。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从隋代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经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释彦综提出了最早的翻译8条理论。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严复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好哲学的翻译家。
二、美化境--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
这是钱钟书评价许渊冲老先生的诗句。在这里高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一位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老先生说翻译不仅要翻真,还要翻美。许先生提出了三美论: 译诗不仅要传达原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诗的意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之后高老师又带我们欣赏了<<江雪>>,<<问刘十九>>,<<敕勒川>>,<<竹枝词>>的英文版本,同学们都深深沉浸在翻译的美轮美奂之中。
三、心慕手追--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高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自己在学生时代翻译<<关雎>>的英文版本<<An Old to Love>>,鼓励大家多多尝试去翻译,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四、十步芳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许先生曾经说过“理解中国诗词之难,外国人远远不及中国人,而理解之后,中国人用英文表达的能力却不一定在英美译者之下”,许先生的自信不仅是对于自己,更是对于中国人,最为新时代的我们,理应给自己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